关键字:内部控制;体系和结构;海外理论;意义
1内部控制系统理论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察》文告中提出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
1947年,该协会在《审计准则暂行公告》中又重申了这一内容。这一时期,内部控制处于以查错纠弊为导向的理论初级阶段,后被叫做内部牵制理论。
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表了《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点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程度》的专题报告,首次对内部控制进行概念性表述:“内部控制是企业所拟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靠谱性和准确性、提升经营效率、推进管理部门所拟定的各项政策贯彻实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办法及手段。”同时报告对内部控制的范围做出讲解,指出内部控制既是对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也包含了预算控制、本钱控制、按期报告经营状况、进行统计剖析并将统计报告送交有关部门,拟定计划对有关职员履行职责的能力进行培训,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保证管理部门所拟定的各种程序准确、顺利贯彻实行。当时,这肯定义和讲解被常见觉得是对内部控制定义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但因为该报告内容宽泛,在职责划分上缺少可操作性。于是,1953年十月,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对上述概念进行了首次修正,在《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中,修正后的概念表述为:“广义的说,内部控制按其热门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保护资产、保护会计记录靠谱性或与此有关的办法和程序构成;会计控制包含授权与批准规范;记账,编制财务报表,保管财务资产等职务的离别;财产的实物控制与内部审计等控制。(2)管理控制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为提升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拟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实行或与此直接有关的办法和程序构成。管理控制的办法和程序一般只与财务记录发生间接关系,包含统计剖析、动态研究、经营报告、职员培训计划和水平控制等。”
1963年该委员会在《审计程序公告第33号》对修正后的概念又做出进一步明确讲解:独立审计师应主要检查会计培训。会计培训一般对财务记录产生直接的、要紧的影响。审计职员需要对它做出评价。管理控制一般只对财务记录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审计职员可以不对其作评价。但,假如审计职员觉得某些管理控制影响了财务记录的靠谱性,那样就要视状况予以评价,以防止管理控制给会计控制导致偏差。
然而,修正工作并没结束。历经多年的实践检验。大家发现“会计控制”中的保护资产和保护财务记录靠谱性的概念,仍然会使大家产生“决策过程中的任何程序和记录都可以包含在会计控制的保护财产的定义中”的误解。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2年又对会计控制发布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概念:“会计控制是组织计划和所有与下面有关的办法和程序:(1)保护资产,即在业务处置和资产处置过程中,保护资产免遭过失错误、故意致错或舞弊导致的损失。(2)保证对外报告的财务资料的靠谱性。”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内部控制理论的进步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在实践中充实,在实践中修正,被理论界称之为内部控制系统理论阶段。而为这一阶段做结论的是‘美国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总结研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探讨,在该委员会1972年第1号公告中,为内部控制做出了在该阶段较为精准的概念:
(1)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与保护资产和保护财务资料靠谱性有关的记录和程序构成。会计控制旨在保证:经济业务的实行符合管理部门的一般授权或特殊授权的需要;经济业务的记录需要有益于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其它有关标准编制财务报表,与落实资产责任;只有在得到管理部门的批准的状况下,才能接触资产;根据适合的间隔期限,将资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进行对比,一经发现差异,应采取相应的弥补手段。
(2)内部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包含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与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的实行该组织的经营目的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内部控制系统理论的特征是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前者着力于保护资金安全及会计记录的靠谱性;后者着力于提升经营效率和确保既定的管理政策。这一理论是内部控制的外延得到拓宽,也是其内涵愈加丰富。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内部控制结构理论所取代。其历史功绩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内部控制系统理论也不例外。正如大家指出的,其局限性在于把精力过多的放在纠错防弊上,内部控制的范围的目的也看上去消极和狭窄。而也正因这样,才使新的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应运而生。
2内部控制结构理论
内部控制结构理论看法的提出是在1988年,当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初次用“内部控制结构”一词,指出:“内部控制结构包含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的达成而打造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确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3个要点:控制环境、会计规范和控制程序。第一,控制环境是首次被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并将内部环境概念为“对打造、加大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原因”,它包括的要素有:营运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董事会及其所属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发挥的职能、授权和分配责任的办法,管理监控办法(经营计划、预算、预测、收益计划、责任会计和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等。第二,会计规范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实务的办法,包含鉴别、剖析、归类、登记和编报;明确资产和负债的营运管理责任。其达成的目的是:鉴别和登记所有合法的经济业务,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以做财务报表的依据;对经济业务按货币价值计价,以便列入财务报表;确定经济业务发过生日期,以便根据会计期间进行记录;在财务报表中适合表述经济业务并对有关内容予于揭示。第三,控制程序主要内容是:(1)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的批准权;(2)明确职员职责分工,预防有关职员在正常业务中徇私舞弊;(3)职责分工:A、指派不同职员分别承担批准业务、记录业务和财产保管工作;B、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用需要保证业务活动记载正确;C、对接触和用财产及其记录要有保护手段;D、已登记的业务和计价要有复核程序。内部控制结构理论的突出特征是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同时,考虑到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不再细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操作的新的进步。
3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
内部控制最新理论成就产生于1992年,被称之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反对不真实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经过3年多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探讨后提出的。其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颁布于1992年9月,是内部控制理论进步的又一个里程碑。在这部描述内部控制的报告中,开创性的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定义。
1994年,该委员会又对报告进行了增补。他们在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职员一同设计并推行的,旨在为财务报告的靠谱性,经营效率与成效,有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简称三类目的)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由相互关联的5个要点构成: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人是很多环境原因中具备决定性的原因。人的品行操守、道德价值观与能力,即便构成环境的要紧原因,又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用途。环境要点还包含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管理理念等等。
(2)风险评估。在变化万端的环境中,任何单位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对风险的认知和估定是需要的,打造可操作的风险评估机制,发现、甄别、剖析、管理、控制风险也是需要的。要紧的首要条件是,打造风险评估机制,要从整体上和单个层面上拟定与不同作业层次有关联的目的,打造目的体系。风险评估机制实质就是评估与达成目的有关的各种不利原因的机制。
[1][2]下一页